2010/02/04 | 一个时代的终结 悼念特伟先生
类别(心情日记札) | 评论(1) | 阅读(220) | 发表于 22:25

今晚刚刚上线薛燕平老师就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特伟在今天中午走了。。。

我用百度,谷歌搜索竟没有搜到一条新闻。。。只在陈廖宇老师的博客上看到了悼念的文章。。。薛老师还跟我说竟然好多动画专业的学生问特伟是谁。。。

特伟 是一个时代 水墨动画片的创造者之一《小蝌蚪找妈妈》《骄傲的将军》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动画片的导演,上世纪中国动画黄金年代的代表,上海美影厂的领军人物。是经历过战火,时代动荡的动画人。我们不应该忘记他。。。借用陈老师的悼词“愿老先生给天堂带去快乐。”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随着这一批老艺术家离开渐渐褪去了光环,想起来前年在杭州动画节上美影厂展位的冷清和年过半百的展位负责人的叹息。。。一个时代已经结束,新的时代在不经意间已经翻开。。。


  

特伟(1915.8.22~ )

  中国美术片导演。水墨动画片的创造者之一。广东中山人。原名盛松。生于上海。肄业于上海尚贤中学。1935年后曾专门从事国际时事漫画工作。1941年重庆香港,参与组织新美术会,为《华商报》编辑《新美术周刊》。同时出版《特伟讽刺画集》和《风云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返回内地,在桂林、重庆等地参与举办《香港的受难》画展。1944年在云南参加抗敌演剧第五队。1945年后在云南任中学教师。1947年再度去香港,参与组织人间画会,同时在《群众周刊》上连载长篇漫画《大独裁者》。1949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负责组建美术片组。1950年该组迁至上海,并于1957年建成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 任厂长 。 他的代表作是《好朋友》、《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和《金猴降妖》等。其中《骄傲的将军》是中国美术片民族化的开端;而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则开辟了一种新的美术片样式,于1961年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 ,1964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1978年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片电影节一等奖,1981年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国际儿童和青年节二等奖;《牧笛》1979年丹麦顾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金猴降妖》1986年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1989年获美国第届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动画故事片一等奖;水墨动画片《山水情》于1988年获首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大奖、1989年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一届莫斯科国际少年儿童电影节勇与美奖,保加利亚第六届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影片奖;1990年获加拿大第十四届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为表彰其美术电影艺术创作的成就,1989年第一届中国电影节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电影节荣誉奖。

  重要成就——“中国学派”的创始者

  特伟先生从时事漫画开始,一直走在抗战的宣传前沿,在战争的洪流中磨练出积极主动,坚毅不屈的精神品质,并将这种可贵的抗争和奋斗精神全情投入到美术片事业中,开创出一片新中国动画的崭新天地。 1955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威尼斯动画电影节上获奖,然而评委们却误以为该片是苏联的作品,这使特伟对“苏联模式”的热情降了下来,思考起摆脱模仿的创新之路。 1956年,特伟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并且身体力行地将这个主张贯彻在他执导的《骄傲的将军》中,把将军的造型脸谱化,动作也揉入了京剧舞台元素。为了这部影片,特伟率领创作人员到绍兴大禹陵体会古时情调,并请来了著名作曲家陈歌辛为影片作曲,陈歌辛把琵琶的经典曲目《十面埋伏》中的片断融入画面,表现将军四面楚歌时的彷徨与悔恨,水乳交融,令人耳目一新,为中国民族风格的动画片打响了第一炮。从《骄傲的将军》到《金猴降妖》,特伟的民族主义主张一以贯之。 1960年特伟把水墨画的技法与风格引入了动画电影。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将当时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震惊了国际动画界。 中国水墨画艺术经过千年历史的锤炼,风格独树一帜,擅于用"写意"和"神似"等手法体现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民族风格,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影片成功地将之与动画巧妙结合,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出色的水墨画,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国画大师齐白石笔下的蝌蚪、青蛙、虾、蟹等小动物栩栩如生地在银幕上动起来,角色的动作表情优美而灵动。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产生墨迹浓淡有致、笔法虚实相辅的效果,打破了历来动画片“单线平涂”的制作方法,意境优美、气韵生动,使动画影片意蕴深远,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艺术审美价值。特伟先生作为艺术指导,功不可没。 水墨动画片的摄制工序极其繁复,光是用在摄影摄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时间,就足够拍成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是创作集体以水滴石穿的功夫和毅力所创造出来的奇迹,当时的文化部长茅盾为之题词「创造惊鬼神」。 《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1963年)这两部水墨动画片问世之后,受到国内外一致赞美,获奖连连,法国《世界报》在评论中说:"中国水墨画,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电影产生了魅力和诗意。"美国的一位学者也赞扬说:“这真是完全中国式的动画片”,中国动画在世界范围初露锋芒。二十多年之后,《山水情》再起水墨风云,依然举世瞩目。 水墨动画片是特伟成功开创的一个新片种,此外,他还大力支持其他片种的创新。万氏兄弟之一的万古蟾,早在香港时就曾有过制作剪纸片的设想,并为筹措资金,四处奔波,可是谁也不敢冒这个险。1956年,他回到上海进入了美影厂,立即得到厂长特伟的大力支持,经过不断的试验,艺术家汲取了中国皮影艺术和民间窗花、剪纸等艺术特色,创造出第一批动画片的剪纸人物。《猪八戒吃西瓜》终于在1958年诞生了,从此再度开创了中国动画片的一个新品种。继而拍摄的《渔童》、《济公斗蟋蟀》和《人参娃娃》使这一片种得以巩固和发展,1963年摄制的《金色的海螺》,在艺术和技巧上达到新的高度。虞哲光于1960年首创折纸片《聪明的鸭子》,是在儿童折纸和手工劳作基础上加以改造、演化而成的,造型与表演夸张简练,节奏轻快活泼,与仅有二度空间的剪纸片相比,它具有三度空间的特点,立体感更加鲜明,以其轻巧、灵活和稚气的特点,极受幼儿欢迎。原有的木偶片方面也是精品迭出,大放异彩。 特伟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摆脱模仿,力主创新,数十年中积极拓宽动画片种,坚持走民族化道路,掀起百花齐放的高潮,产生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一系列经典作品,粉碎四人帮后,特伟在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重申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主张,并著文《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术电影》(《百科知识》 1981.1)鼓励创新,正是这条民族创新之路使中国动画走出一片辉煌的新天地,确立了“中国学派”在世界动画中的重要地位,特伟可说是新中国动画的奠基人。为表彰其美术电影艺术创作的成就,1989年第一届中国电影节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电影节荣誉奖。特伟先生还是至今唯一获得ASIFA(世界动画学会)的终生成就奖的中国人。 2004年8月22日是特伟先生90岁寿辰,在动画事业亟待振兴的今天,回顾他为中国动画立下的丰功伟绩,展望中国动画的未来,我们可以发现,摆脱对日美动画的单纯模仿,走民族化的创新之路依然是个关键,相信中国动画将沿着这条充满智慧的道路继续前行,发扬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时俱进,在世界动画之林异峰突起,再掀波澜。三、代表作品——世界动画中的璀璨星光

  导演动画片:

  1951:小铁柱(与方明合作)

  1953:采蘑菇

  1954:好朋友

  1956:骄傲的将军(与李克弱合作)

  1960:小蝌蚪找妈妈(艺术指导)

  1963:牧笛(与钱家骏合作)

  1976:金色的大雁(与沈祖慰合作)

  1984:金猴降妖(与严定宪、林文肖合作)

  1988:山水情(与阎善春、马克宣合作)

 

特伟先生生平及创作年表(网络摘录):

一、特伟生平——急流勇进的奋斗史

    特伟,著名美术片导演、漫画家。1915年8月22日生于上海,1935年后在《上海漫画》、《独立漫画》、《大晚报》等报刊上发表时事漫画。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日漫画宣传队,出版《抗战漫画》刊物,后担任该队领导人之一。1941年由重庆至香港,参与组织新美术会,为《华商报》编辑《新美术周刊》。同时出版《特伟讽刺画集》和《风云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返回内地,在桂林、重庆等地参与举办《香港的受难》画展。1944年在云南参加抗敌演剧第五队。1945年后在云南任中学语文教师。1947年再度去香港,参与组织人间画会,同时在《群众周刊》上连载长篇漫画《大独裁者》。1949年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卡通片组组长,1950年随组南迁上海,1957年成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时任厂长,1985-1989年任美术电影制片厂顾问。历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至四届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至四届理事,《漫画世界》杂志副主编,中国动画学会名誉会长等。导演或参与导演的美术片有《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金猴降妖》等六部,驰名海内外。

    二、重要成就——“中国学派”的创始者

    特伟先生从时事漫画开始,一直走在抗战的宣传前沿,在战争的洪流中磨练出积极主动,坚毅不屈的精神品质,并将这种可贵的抗争和奋斗精神全情投入到美术片事业中,开创出一片新中国动画的崭新天地。

    1955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威尼斯动画电影节上获奖,然而评委们却误以为该片是苏联的作品,这使特伟对“苏联模式”的热情降了下来,思考起摆脱模仿的创新之路。

    1956年,特伟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并且身体力行地将这个主张贯彻在他执导的《骄傲的将军》中,把将军的造型脸谱化,动作也揉入了京剧舞台元素。为了这部影片,特伟率领创作人员到绍兴大禹陵体会古时情调,并请来了著名作曲家陈歌辛为影片作曲,陈歌辛把琵琶的经典曲目《十面埋伏》中的片断融入画面,表现将军四面楚歌时的彷徨与悔恨,水乳交融,令人耳目一新,为中国民族风格的动画片打响了第一炮。从《骄傲的将军》到《金猴降妖》,特伟的民族主义主张一以贯之。

    1960年特伟把水墨画的技法与风格引入了动画电影。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将当时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震惊了国际动画界。

    中国水墨画艺术经过千年历史的锤炼,风格独树一帜,擅于用"写意"和"神似"等手法体现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民族风格,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影片成功地将之与动画巧妙结合,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出色的水墨画,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国画大师齐白石笔下的蝌蚪、青蛙、虾、蟹等小动物栩栩如生地在银幕上动起来,角色的动作表情优美而灵动。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产生墨迹浓淡有致、笔法虚实相辅的效果,打破了历来动画片“单线平涂”的制作方法,意境优美、气韵生动,使动画影片意蕴深远,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艺术审美价值。特伟先生作为艺术指导,功不可没。

    水墨动画片的摄制工序极其繁复,光是用在摄影摄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时间,就足够拍成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是创作集体以水滴石穿的功夫和毅力所创造出来的奇迹,当时的文化部长茅盾为之题词「创造惊鬼神」。

    《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1963年)这两部水墨动画片问世之后,受到国内外一致赞美,获奖连连,法国《世界报》在评论中说:"中国水墨画,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电影产生了魅力和诗意。"美国的一位学者也赞扬说:“这真是完全中国式的动画片”,中国动画在世界范围初露锋芒。二十多年之后,《山水情》再起水墨风云,依然举世瞩目。

    水墨动画片是特伟成功开创的一个新片种,此外,他还大力支持其他片种的创新。万氏兄弟之一的万古蟾,早在香港时就曾有过制作剪纸片的设想,并为筹措资金,四处奔波,可是谁也不敢冒这个险。1956年,他回到上海进入了美影厂,立即得到厂长特伟的大力支持,经过不断的试验,艺术家汲取了中国皮影艺术和民间窗花、剪纸等艺术特色,创造出第一批动画片的剪纸人物。《猪八戒吃西瓜》终于在1958年诞生了,从此再度开创了中国动画片的一个新品种。继而拍摄的《渔童》、《济公斗蟋蟀》和《人参娃娃》使这一片种得以巩固和发展,1963年摄制的《金色的海螺》,在艺术和技巧上达到新的高度。虞哲光于1960年首创折纸片《聪明的鸭子》,是在儿童折纸和手工劳作基础上加以改造、演化而成的,造型与表演夸张简练,节奏轻快活泼,与仅有二度空间的剪纸片相比,它具有三度空间的特点,立体感更加鲜明,以其轻巧、灵活和稚气的特点,极受幼儿欢迎。原有的木偶片方面也是精品迭出,大放异彩。

    特伟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摆脱模仿,力主创新,数十年中积极拓宽动画片种,坚持走民族化道路,掀起百花齐放的高潮,产生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一系列经典作品,粉碎四人帮后,特伟在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重申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主张,并著文《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术电影》(《百科知识》 1981.1)鼓励创新,正是这条民族创新之路使中国动画走出一片辉煌的新天地,确立了“中国学派”在世界动画中的重要地位,特伟可说是新中国动画的奠基人。为表彰其美术电影艺术创作的成就,1989年第一届中国电影节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电影节荣誉奖。特伟先生还是至今唯一获得ASIFA(世界动画学会)的终生成就奖的中国人。

    2004年8月22日是特伟先生90岁寿辰,在动画事业亟待振兴的今天,回顾他为中国动画立下的丰功伟绩,展望中国动画的未来,我们可以发现,摆脱对日美动画的单纯模仿,走民族化的创新之路依然是个关键,相信中国动画将沿着这条充满智慧的道路继续前行,发扬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时俱进,在世界动画之林异峰突起,再掀波澜。三、代表作品——世界动画中的璀璨星光

    年代片名种类作者片长

    1951年小铁柱动画特伟、方明 20''

    1953年采蘑菇动画特伟 20''

    1954年好朋友动画特伟 20''

    1960年小蝌蚪找妈妈水墨特伟、钱家骏 20

    1963年牧笛水墨特伟、钱家骏 20

    1976年金色的大雁剪纸特伟、沈祖慰 50

    84-85年金猴降妖系列片动画特伟、严定宪、林文肖 150

    1985年金猴降妖动画特伟、严定宪、林文肖 90

    1988年山水情水墨特伟、阎善春、马克萱 20     

    1、《好朋友》(1954年)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     

    2、《骄傲的将军》(1956年,与李克弱合作)     

    3、《小蝌蚪找妈妈》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1961年7月美影摄制完成、1960出品)

    编导:集体

    背景设计:郑少如、方澎年

    动画设计:唐澄、邬强、戴铁郎、阿达、吕晋、严定宪、矫野松等

    艺术指导:特伟、技术指导钱家骏

    摄影:段孝萱、游涌、王世荣

    1961年获瑞士第1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

    1962年获第1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法国第4届安纳西国际动画片电影节儿童片奖;

    1964年获法国第1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1978年获南斯拉夫第3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

    1981年获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第4届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二等奖。

    4、《牧笛》童话题材的影片(1963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

    编剧:特伟

    导演:特伟、钱家骏

    摄影:段孝萱

    背景设计:方齐众

    动画设计:邬强、矫野松、林文肖、戴铁郎

    绘景:方澎年、秦一真

    笛子独奏:陆春龄

    片长20分钟,1961年开始筹备,1963年才完成。背景设计请来自西安的国画家方济众担任,国画大师李可染也曾借出几幅牧牛图挂在摄制组的墙壁供学习参考。

    5、《山水情》(1988年10月美影摄制完成)

    编剧:王树忱

    总导演:特伟

    导演:阎善春、马克宣

    摄影:段孝萱

    动画设计:孙总青、姚沂、陆成法、徐建国、金国忠

    1988年获首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美术片大奖;

    1989年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八八年度优秀影片奖,苏联第一届莫斯科国际少年儿童电影节勇与美奖,保加利亚第六届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影片奖;首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大奖;’89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第一届中国电影节短片汇展纪念证书。1990年获加拿大第十四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1991年获89-90年度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1992年获印度孟买国际短片、纪录片、动画片电影节——最佳童话片证书奖。

    1993年获第三届全国电影电视声音学会奖二等奖。

    6、《金猴降妖》(1984年,与严定宪、林文肖合作)

    1986年获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八五年优秀美术片奖、法国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电影节评委会长片奖和大众奖。1987年获上海首届(1984-1986年度)上海文艺奖评选文学艺术奖优秀影片奖。

    1988年获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委员会声音特别奖。

    1989年获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动画故事片一等奖。

    

 

   

《南方都市报》关于特伟先生的专稿:

    中国影坛首屈一指的动画片创作基地,恐怕只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家。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里,能够称得上大师的导演,一位是中国动画开山鼻祖万赖鸣;另一位就是中国水墨动画的创始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首任厂长盛特伟。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首任厂长盛特伟 《小蝌蚪找妈妈》《牧笛》曾震撼整个世界.

    盛特伟(1915 .8—)原名盛松,笔名特伟,珠海前山南溪村人。1935年在上海从事国际时事漫画创作,1937年参 加 抗 日 宣传队,1944年参加抗敌演剧第五队。1947年在香港组织发起人间画会。

    抗战前有大量漫画作品发表在《上海漫画》、《独立漫画》上。1949年到长春东北电影制片厂组织美术片组。1950年后到上海从事美术电影领导和制片工作。作品有儿童年画《拔萝卜》、动画片《骄傲的将军》等。出版有《特伟讽刺画集》、《风云集》。

    他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
    
    盛特伟原名盛松,曾用笔名公木,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漫画界颇负盛名的骁将,以针砭时弊的讽刺漫画见长。因在香港发表长篇漫画《大独裁者》风靡一时,被电影界领导袁枚之点名由香港返回大陆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今长影)动画厂的筹建工作。日本动画名家方明、新四军《解放画报》主编靳夕成了他的左右两臂得力助手。五十年代初他们由夏衍从长春唤回上海,在上海这个中国电影的大本营成立了美术电影制片厂。

    1960年1月,陈毅副总理参观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后提出:“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这个建议与当时艺术家们的想法不谋而合。美影厂的艺术家们早就希望打破传统动画“单线平涂”的单一模式,他们希望能把中国的水墨画搬上银幕。盛特伟当时任上影厂的厂长,一同参与试验。通过反复探索,终于解决了墨韵技巧的效果,集体创作出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看特伟的水墨动画片好像打开一本素雅的国画画册后,一幅幽静的荷塘小景淡淡推入,古琴和琵琶乐声悠扬,共同勾画出优美抒情的水墨世界。这是动画民族化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尝试,同时也是世界动画界的一个里程碑。当时许多外国人看到水墨动画片之后简直惊呆了,他们称这是中国真正的第五大发明。

    1981年特伟在日本京都举办中国水墨动画展,日本动画爱好者纷至沓来,纷纷惊叹于中国的水墨动画。就连日本动画艺术的鼻祖手冢治虫也表示,特伟的水墨动画使他受益匪浅。

    而《牧笛》、《山水情》、《小蝌蚪找妈妈》等水墨动画,也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特伟本人也因此荣获世界动画学会A SIF A所授予的“终身成就奖”,他也是中国影坛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早年辍学钟情漫画专攻讽刺

    1915年的农历七月十二日,上海一个普通家庭里又诞生了一个儿子,来自珠海南溪村的父亲当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翻译,或许想让儿子像松树那样茂盛成长,给他起名叫“盛松”。小时候的盛松家境富庶,他酷爱连环画,上小学的时候就临摹连环画《三国志》、《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13岁那年,因父亲事业走下坡路,盛松在初中二年级时就辍学了。



特伟获ASIFA终身成就奖

    由于对人物素描颇有兴趣,辍学后的盛松就经常跑到城隍庙人像画馆门口,偷着学艺,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很快就掌握了碳素画人像的技术,并开始临摹放大照片。后经友人介绍,他来到广告画社当学徒,以此挣更多钱养家糊口。

    此后,盛松先后当过制药厂和博物馆的职员,但都难以立足。这时,他对漫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工作之余笔不离手,大量作画,并向报社投稿。一幅名为《中西科学之比较》的漫画就是盛松在报刊发表的处女作。这一阶段他的作品题材还是比较杂:社会生活、政治讽刺等都有。在大他4岁的本家侄子盛家伦的建议下,盛松逐渐以国际时事作为主要漫画题材。“特伟”就是1936年他决定专画时事漫画、国际漫画时改用的笔名,一直沿用至今,以至于几乎没人记得他原来的姓氏了。

 

抗战宣传 在硝烟中创作漫画

    随着抗日战争的开始,漫画家叶浅予、张乐平、特伟等八人成立了救亡漫画宣传队,在周恩来和郭沫若的指导下,从事漫画宣传抗战工作。

 



抗战期间群众在看漫画宣传队的作品

    1940年初,由特伟领队的漫画宣传队从桂林转移到重庆,继续出版了三期《抗战漫画》。后因通货膨胀经费困难,漫画宣传队于1941年皖南事变后宣布解散。1941年和1942年,特伟在香港出版了两本漫画选集,即《特伟讽刺漫画集》和《风云集》,是他在抗战期间的代表作品。


    创办美影水墨动画震惊世界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特伟受命到上海筹建美术电影制片厂。他从长春接管了一批电影器材,连同制作动画片的日本技术人员一起来到上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是这样起步的。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后,特伟把三十年代制作《铁扇公主》动画片的万氏兄弟请来,拍成了闻名于世的《大闹天宫》。此后,特伟又制作了两部自己的动画创作:《骄傲的将军》和《牧笛》。前者将中国京剧的脸谱、动作和唱腔引入了动画片中,是民族元素与卡通片相结合的一次尝试;而后者则是将水墨画引进了动画片,是中国的创举。此前他们还创作了短片《小蝌蚪找妈妈》,寻找到了能够在透明的胶片上做出水墨洒在宣纸上的渲染效果。


    这部《牧笛》以其独有的东方情趣和水墨美感,惊动了世界动画界。八十年代,特伟访问美国迪斯尼厂时,被那里的动画艺术家围住,要他解答如何把水墨弄上胶片并呈现墨渗淋漓的效果?他稍作解释而未将他们的技术机密道出。

    除这2部作品之外,美影厂在特伟的主持下,还推出了许多佳作,如《哪吒闹海》、《金猴降妖》、《天书奇谭》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自1957年成立以来在国外荣获过200多个大小奖项。

 

趣闻轶事

     赢玻璃球看电影当西服听音乐会

    青少年时期的特伟,很爱看电影,最多的时候一个月看了29部电影,当口袋里没钱时,他就靠打玻璃弹子赢人家几个小钱,等凑够了钱他就会立刻跑到电影院里。当然,在现代人眼里偶尔看看电影是一种莫大享受,但在那个年代里特伟是倾其所有,这显然就属于一种痴迷了。

    青年时期的特伟,又开始酷爱音乐,上海工部局下面有一个交响乐团,乐手多为洋人,他们每周举行一次音乐会,特伟是每场必到。如果一时口袋里掏不出钱,他便会将出客的一套西服当掉而买票进去,一场也不愿拉掉。

    史海钩沉

    特伟取名自盛家伦小说

    特伟原名盛松,曾经将“松”字拆为“公木”作笔名。上世纪三十年代头几年,“盛公木”又被改成了“特伟”。若干年后许多朋友纷纷猜测“特伟”作为笔名的缘由,而特伟本人却常常是不置可否,他宁肯让别人猜去也不轻易点破。于是乎就有了“特伟出于对英国漫画家大卫罗的崇拜,故取其名的谐音”这一版本。

 



2002年特伟与夫人贾梅合影

    特伟长子盛大龙通过特伟的现夫人贾梅方得知,特伟曾向她透露:才子盛家伦曾经写过不少小说,但是他从未发表过那其中的任何一部,为何如此至今还是个谜。特伟在他当时正写作的某一部小说中看到一位主人公的名字叫特伟,于是就向盛家伦商量借名一用,说是“到期归还”。

    茅盾为《小蝌蚪找妈妈》题诗

    当《小蝌蚪找妈妈》上映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在观看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后,欣然命笔题诗道:“白石世所珍,俊逸复清新,荣宝擅复制,往往可乱真。何期影坛彦,创造惊鬼神。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柳叶乱飘雨,芙蕖发幽香。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

 

后人记事

    受访人:特伟长子 盛大龙(现居上海)

    周总理曾在家中宴请父亲

    年少时听我外祖母酒后提起过,但因为不是父亲亲口所说,所以不太敢相信。

    直到去年,我才从特伟现夫人贾梅和特伟原配夫人廖瑞群的一个亲戚处听说,1991年在珠海时特伟对她俩提到了这件事,也就是1949年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结束时,一拨与会的文化名人被邀请到周总理家做客,据说邓颖超还亲自下厨为大家加做了两道菜。临别送走客人时,总理对特伟也有过一段勉励话,大意是:把动画片搞好很重要,你去到东影(东北电影制片厂,在长春)一定要干出名堂来。

    可以这么说,特伟最终能够不负重托,总理的这份嘱托对他来说,肯定也是重要的精神动力。


    受访人:特伟侄女盛野(现居珠海)

    唯一一次流泪是因周总理去世

    特伟伯伯是一个很随和的人,每天早晨见面都会问候别人“早上好”,具有那种特别温文尔雅的气质。他家有一个很大的书柜,上面摆满了书。特伟和他的几个兄弟都爱好音乐,那时候他们都喜欢学唱片中的歌曲。

    1975年的时候我大学毕业,特伟的小女儿与我同龄,我毕业后曾在他的家里住过半年时间,和他的小女儿一起玩。当时特伟还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他也是上影厂的第一任厂长和党委书记,平时工作比较忙,白天很少看到他在家,只记得他经常要去开会。

    1976年一月份的一个早上,电视里播放了周总理去世的消息。我看到特伟在房间独自摸眼泪,这是我唯一一次看到他流泪。

    1990年曾来珠海南溪村寻根

    特伟在上影厂一直工作到退休。1990年的时候,已经退休的特伟被珠海一家台湾动漫企业聘请来当顾问,所以特伟在珠海住了近2年的时间,其间我还来珠海看望过他。记得我1990年来珠海的时候,还与特伟一同前往南溪村寻根,我们一起走访了许多南溪村的老人,当时许多老人都还知道盛家祠堂,但祠堂已在抗战时毁于战火,当初曾摆在盛家祠堂门口的两个石狮子,现如今也被搬到了南溪村村口牌坊的两边了。

精神遗产

    宫崎骏对水墨动画推崇备至受访人:珠海资深动漫人士李宁平

    记者:特伟的水墨动画作品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李宁平:《牧笛》、《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等这批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动漫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些作品对于80后、90后的人来说都比较陌生,但对于我们60后、70后的一代人来说,是看着这些动画长大的。

    这些作品当时在国际上也曾引起了轰动,多次获得国际大奖。这是中国水墨画首次被运用到动画影片之中,人们第一次看到了会动的水墨画。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影片曾在日本动漫界引起轰动,日本的动漫鼻祖手冢治虫以及宫崎骏都对水墨动漫推崇备至。抗战期间,手冢治虫在上海看到了动画片《铁扇公主》后大为赞叹,此后便将动漫引入了日本,创作了《铁臂阿童木》。因此手冢治虫也承认,日本动漫起源于中国,只是日本将其发扬光大了。


    抗战漫画顺应当时的大众水平受访人:珠海地方志办公室 何志毅

    记者:特伟在抗战期间从事的漫画宣传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何志毅: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漫画还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这种从国外传入中国的绘画形式,以其通俗易懂和风趣幽默的特点,很快就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宣传形式。特伟及其在抗战期间从事的漫画宣传队,以漫画的形式宣传抗战,顺应了当时大众文化水平较低的国情,对抗战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特伟的动画具鲜明的民族特色受访人:古元美术馆馆长 包泽伟

    记者:特伟对于中国动漫事业有怎样的贡献?

    包泽伟:特伟是我国老一辈的漫画家,他为我国的动漫事业特别是美术电影做了很大的贡献,因此他在漫画界的影响一直是很大的。

    特伟作品的艺术形式非常灵活,敢于创新,往往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比如他在上影厂制作的多部水墨动画电影,就结合了中国水墨画,是动漫界的一大创新。因此他的作品与欧美和日本动漫都有显著的区别,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

 

    爸爸很喜欢俄作曲家格林卡受访人:特伟长子 盛大龙

    记 者 :师 从 西方漫画 的 特伟,为何能创作出中国特色的水墨动画?

    盛大龙:在我少年时期特伟曾经跟我说过,他非常喜爱俄国的作曲家格林卡。在他这样的推介之下,我后来也开始渐渐喜欢起格林卡的音乐作品,比如《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序曲。再到后来,由喜爱作品到喜爱其人,这让我终于弄清了格林卡这位作曲家,原来他就是第一个做到将俄罗斯音乐民族化的作曲家,这位爱国音乐家日后被全世界公认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通过这样一种回顾和发现,我相信特伟从前喜欢格林卡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格林卡他正是一个民族化的探路人,共同的情怀让特伟将格林卡视为自己的榜样,这恐怕也应当是情理中的事情。这一早期印象和推论,似乎可以佐证特伟的这种民族化情怀。

 

人文观察

    他是中国动漫的远年辉煌

    上个月,“蜡笔小新之父”臼井仪人坠崖身亡,引起了“70后”、“80后”几代青年的广泛追思。有人说,怀念他是因为他的卓越贡献和天才创意。有人说,怀念他是藉此怀念逝去的美好童年。

    动画片与电影一样,都诞生在19世纪末的法国,但法国人的创造性激情似乎并没有带来产业的兴盛,动漫在后继者美国和日本那里都成为庞大的产业。

    在东方的中国,动画片要晚了半个多世纪,即便是在这半个多世纪后,中国动漫的起步也极为艰难,因为195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狂热中,几乎说不上任何原创。就在这样的单一环境中,人到中年的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盛特伟,却创造了奇迹:他把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法引用到动画片制作中,拍摄了《小蝌蚪找妈妈》这样优秀的作品。“优秀”并非我自己的观感,而是当时特别是后来国际动漫界对它的评价。

    盛特伟的才华,与自己家族有关———著名音乐家盛家伦是他的侄子;更与时代有关,在他成长的青少年时期,广州与上海,都是东方的文化中心,传媒发达,以之为载体的漫画事业也很有水准。1930年代,上海《世界知识》杂志,经常转载英国著名国际时事漫画家大卫•罗的作品,年轻的盛特伟也在这个领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被称为“中国的大卫•罗”,但他不喜欢这样的“头衔”。

    从漫画到动漫,从本土到国际,盛特伟92岁的一生也只走完了某一程,所幸的是,他还健在,如今的中国动漫,初具气象,如果能在传统文化上深挖、在技术和市场上同步迈进,大有可为。这样,耋耄老人或可兴叹:“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4

评论Comments